<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住得自在 过得自信 活得自豪 ——巫溪县试点建设“幸福家园”着力探索“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日期:2023-01-03

        巫溪县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常有这样的困惑:国家出台惠农政策不三农投入大幅增长是农民就越满意吗?政府对农村管得越多,农村社会就越和谐吗?农民收入逐年增长、逐步致富,农村社会就必然稳定吗?我们通过反复调研分析,认为如果没有责权利统一的支持规则和合理的投入机制,给的再多农民也不会满意;如果没有应有的集体意识、归属感,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政府管得越多农民越迷茫,越无所适从;如果没有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覆盖城乡的组织体系,没有建立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乡村道德规范,富裕之后的广大农村并非必然就稳定和谐。为此,我们以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导,充分结合巫溪实际,认真贯彻共建共治共富共享的理念,让支部扎根在产业中,让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满意在集体中,把乡村建设成为“住得自在、过得自信、活得自豪”的“幸福家园”,逐步探索“乡村建设、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在9个乡镇、26个村的开展“幸福家园”建设。

        一、主要措施

        (一)坚持党建引领,以共同梦想凝聚人心

        1.努力建设信得过的党支部。一是把群众基础好、致富本领高、党性原则强的乡村能人选进支委班子,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换届以来,更换村“两委”班子成员893名,村(社区)党组织成员平均年龄45岁,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提高11.68个百分点,储备“在乡回乡下乡”村级后备力量589二是制定村(社区)“两委”干部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增强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为民服务意识和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能力。采取党校“主阵地”+高校“拓展班”、组织统一调+个人自主选、走出去考察+请进来辅导三种模式,有针对性地举办村干部专题培训班61180人次;组织开展“宁河比武 勇担使命”乡村振兴擂台赛暨“担当作为好支书”评选活动,选树担当作为好支书6推动村干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干全面推行村(社区)书记履职承诺,承诺完成事项1869项,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2.基本满足能办事的需求。一是通过财政投入资产收益、集体资产资金入股分红、支部领办合作社、税收分成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让村集体有钱为村民办事。304个涉农村、社区,平均收入9.68万元,150个脱贫村平均收入10.59万元,5万元以上收入村249个,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村98个,收入100万元以上村1个(峰灵镇谭家村)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2943万元。二是通过开发、用好公益岗位,解决有人为村民办事的问题,增加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发护林、管水、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8405,其中脱贫人口7596有效解决村上公益事业无人办事难题。

        3.共同绘制有昐头的蓝图。一是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编制幸福家园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定通城镇规划以“巫溪原乡人家,高山田园绿谷”为愿景,构建“一心一轴两级,三片四园”空间结构;保留“高山—点丘—平坝”多层次的自然画卷,打造“山林田居”相生相伴的原乡人家风貌,努力打造幸福家园。二是根据讨论通过的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辖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项目建设,实现共建共享目标。2022年整合投入资金6.8亿元,实施衔接项目554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坚持产业合作,以共同富裕激发主体

        1.坚持联农带农机制。围绕“一主两辅三特三优”的特色产业布局,探索新型涉农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保底价+市场二次连动”的“二次分红”方式,实现主体、集体、农户共同富裕。全县培育龙头企业72家庭农场1076农民专业合作社1177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104个,并建立起联农带农机制覆盖在家农户达85%,有效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能力,实现增收致富。

        2.支持支部领办合作社。充分策划共同确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项目投资、经营方式及收益分配,村干部按照不高于总投资20%的比例投资分红,财政资金按照不高于总投资50%的比例支持,其中30%的股权由村集体享有,20%的股权由本村监测户和低收入户享有,其他村民以土地、劳力、资金等方式按照不低于总投资30%的比例投资分红(参与率逐步达到100%)。今年在衔接资金中安排1013万元,用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工作,涉及7个乡镇9个村,探索在合作发展过程中形成“支部有益头、合作社有盼头、群众尝到甜头”的利益联结机制,达到“1+1+1>3”的效果。

        3.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围绕乡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户庭院经济,发展多年生种植业每户补贴2000元种子种苗费用,其他当年见效的项目,鼓励用好小额信贷和富民贷、助农贷,每户贴息50%。新型涉农经营主体、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负责庭院经济技术指导培训、病虫害统防统治和产品销售。今年发放农业产业发展信用担保贷款贴息300万元同步发放小额信贷、富民贷助力产业发展,累计发放贷款1.93万户(次)6.22亿元有力支持了庭院经济发展。

        (三)坚持事权分置,以共同建设强化责任

        1.建立乡村分级建设机制。村民委员会主任主持乡村建设联席会,形成统一意见后报支委会决定。一是实施三事分置。涉有全村或者跨村公益性的事务,报乡镇政府统筹争取解决。涉及村内区域的公益事务,由村委会通过一事一议商量解决。涉及农户私家性的,由农户自己解决,严禁私事公办。今年,新建农村公厕21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000户,建设入户道路86公里。二是建设三级院落。用好乡村本土“规划师”,共同建设以村为单位的村级大院、乡村书院。鼓励党员中心户、村民代表户领建“村社家风馆”,发挥家风学习、经济互助、信誉担保功能。引导农户建设“家风庭院”,改造入户道路、庭院环境、厨房圈舍、门窗房顶、微型田园。评选美丽庭院、院落399个和清洁农户3027户。三是组建村级建筑队,通过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方式,动员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今年安排资金3724万元用于18个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资600万元用于新建农村公厕21座,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000户,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入户道路86公里,全覆盖开展“五清理一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向全域不断纵深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2.完善村级事务管理制度。一是由村委会主持完善村规民约,建设农户诚信评价体系,印发《关于深化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的通知》,规范“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程序;严格落实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四张清单”,规范村级组织机构牌子,深入开展减负增效工作,规范村级事务。二是由村委会选好、管好、用好县级统一开发的公益岗位,条件成熟的也可以自主开发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管护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各村在用好现有公益性岗位基础上,结合实际利用光伏等收益资金,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村上公益性事务。三是完善网格管理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全面覆盖、规模适度、方便服务”原则,构建“网格+幸福家园”网格管理服务模式。全县划分为2138个网格,实行编码管理,建立由市管领导包乡镇、县管领导包村、乡村党员干部包户的干部“三包”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两网融合”工作,构建起“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上有责、事在格中”的网格化体系,促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先后涌现出红池坝镇、通城镇为代表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治理数字化相结合的“先行示范”点。四是坚持群众评比创建机制,由群众推选评比创建委员会,推广运用积分制,把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环境卫生、志愿服务等纳入群众评比和示范创建积分内容,实行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我们通过设立信用红黑榜,将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移风易俗、遵纪守法等同积分相挂钩,结合“幸福家园”创建乡村治理试点项目,建立乡村治理智慧系统,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3.探索社工协助管理机制。完善村级社工站点建设288,完善社工站标牌、社工工作宣传展板、社工工作服装、便携移动音箱等基本物资;在社工站点推广社会调研、社会组织、社会教育、社会活动、社会宣传、社会记录等六大工作方法规范社工站点运行;创设县级社工项目创投大赛机制,由社工机构或者村委会申报,激发各方力量参与社会工作;通过考试书籍、报名费、持证补贴的方式激励村干部参加社工考试,增加村干部持证人数当前有社会工作者300余名

        (四)坚持家风教化,以共同价值塑造文明

        1.倡导家风文化。一是组建党员家风服务队。引导党员带头报名,成立家风服务队志愿服务组织。吸收各类懂政策、有专长、热情高的志愿者2000余名,组织党员家风服务队385支,深入村社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400余场次。二是建立党员家风示范户制度,对在家谱梳理、家训践行、好家风弘扬等方面做得好的党员给予“党员家风建设示范户”荣誉。每年定期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党员家风建设示范户等家庭文明创建,常态化做好文明家庭宣传培育,涵养良好家风,全县共评选县级“示范户”314户。建立家风学习押金制度,每村招募学生家长,交纳学习押金,订立学习管理规则,通过微信群进行辅导学习,每周开展一次家风故事会,从真实案例入手,讲述学习心得和体会,根据学习情况及家风故事会表现,评选优秀学员给予更多课程奖励并退还全额押金。

        2.开展爱心活动。通过服务老人,以孝文化淳化民风,党员带头带领村内年轻人凑份子钱,同时通过其他方式链接资源,为互助乡厨募捐,成立孝亲敬老基金;推动乡厨品牌化,从规范化操作流程、志愿者培训、VI识别体系建设、新媒体宣传、多方参与等角度入手打造巫溪互助乡厨敬老品牌。发动群众互帮互助、关心关爱留守(困境)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通过宣讲帮扶,引导村民讲法理、懂政策、知礼仪、树新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幸福家园。截至目前,全县文明实践信息平台入驻志愿服务队1147支,注册用户55610人,7700余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育茶香小院”“天路小哥等志愿服务品牌38累计服务时长超142万小时,兑换积分奖品360万元。

        3.发挥榜样力量。发掘群众身边的“好人”,广泛开展好媳妇、好丈夫、好妯娌、好儿女、好公婆、好邻居等评选活动,选树感动巫溪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让好人成为“名人”。评选2021年度感动巫溪人物10人,集体3个,荣获重庆好人1人,荣获市级新时代好校长、好家长8人。建设“组组通广播”,设立幸福家园光荣榜,开通“好人微视频”,利用新媒体,多种形式传播好人故事,让“好人”成为“名人”。通过设立“榜样讲堂”、“榜样示范田”等形式充分发挥榜样带头示范作用,让“名人”成为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带头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开展文明礼仪大讲堂等主题宣传活动1100余次,发放宣传折页5万余册、海报4000余张。成立道德风尚基金,好人礼遇更有保障。

        4.挖掘本土文化。一是寻找对巫溪本地音乐、饮食、手艺非常有研究的本土“专家”,组建本土讲师团,赋予本土文化激活者和传播者的使命。整理出版《巫巴文化论丛》,拍摄《巫咸鉴宝》微纪录片6集、《巫溪有故事》36期,制作重温巫溪好歌MV5首,原创音乐《绿水青山追梦人》获首届巴渝金曲奖。创作喜迎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抗疫等文艺作品1000余件,推出线上艺起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展19期。二是每月挑选一个村开展一次本土工作展,以采风、讨论、展示、总结等形式,传播本土文化。邀请专家现场指导龙凤木梳、丝瓜络鞋厂等探索开展工业研学旅游;开发打造巫溪文创产品10余种,注册逍遥巫溪等商标9个,授权10余家企业使用巫溪品牌。三是充分利用二十四节气,开展“坝坝舞”“赛山歌”“唢呐演奏”“耍锣鼓”“打太极”“趣味运动”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长江三峡非遗龙舟赛暨绞篊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红池坝山地自行车赛、大宁河漂流节等品牌文体旅赛事活动,积极谋划“灵兮”形象大使选拔赛、巫文化论坛、灵感艺术、仙灵国风(高山花海音乐节、红池坝冰雪节)等主题活动,切实唱响“天地灵气 逍遥巫溪”城市品牌。四是以讲故事、唱山歌、“三句半”等形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记得住的方法开展宣讲活动。开展照亮回家路·温暖追梦人”“笔墨书万福 祝愿送万家等主题活动2200余场五是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电影进村”、法治书画展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助力院线电影《阴条岭》《二十四户》在巫拍摄取景融入法制建设教育内容

        (五)坚持群众方法,以共同认可维护稳定

        1.创新链接爱乡会。一是组织乡贤能人。要求每个党员干部联络1个乡贤能人,开展人才交流沙龙,通过有目的地引导、聚焦热点问题,激发青年人在返乡创业的使命感,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全面开展乡贤摸排,储备乡贤能人875名,《“乡贤助力+项目推介”,画出党员冬训最大同心圆》获评全市十佳案例。二是成立爱乡会。正式成立以村为单位的爱乡会,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议定爱乡会公约,建立爱乡会联盟,形成县域内的爱故乡正能量。由各村支部书记牵头,加强爱乡会凝聚能力建设,重大节假日召开返乡能人座谈会,听取家乡发展建议意见,邀请能人为家乡发展共聚力量。三是确立信息发布机制。定期在爱乡会群发布相关信息,包括相关政策、村庄动态、公益互助、创业就业信息等让在外能人实时了解家乡情况,感受家乡变化,提高恋乡情结。

        2.持续开展“五步感恩”活动。由网格单位组织村民开展“看变化、比贡献、讲政策、评先进、谈体会”五步感恩活动,加强群众教育感恩教育,让贫困户摒弃“等、靠、要、赖”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群众对党的感恩意识,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县累计开展五步感恩活动3000余场,吸引农民群众30万人次现场感受家乡变化,增强感恩意识。

        3.建立矛盾纠纷“和事堂”。依托乡贤长老、德高望重之人,利用村级大院公益场所建立“和事堂”,用群众接受的方式、信服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化纠纷,让矛盾纠纷调处由“干部单打独斗”变为“干群齐心协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探索出古路镇“孝德文化”“小积分大提升”、徐家镇“六讲六评”、文峰镇“三好三治”“谐润堂”等“多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创新和品牌打造。

        4.群防群治维护乡村平安。依托农村800“总管”建立红白理事会,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和社会“共管”的积极作用。组建义务巡防队329,组织1.1群众参与治安维稳、护林防火等志愿活动。建设村级智能监控平台55,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合一的群防群治体系,营造平安和谐的乡村社会。

        二、主要体会

        (一)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明显,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可以说,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对乡村社会治理的要求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具体实践。所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农业高质高量、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组织的领导体系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吸引有威望、有能力、群众信任的乡村文化精英、经济精英加入其中改善村民自治委员会组成结构,推动乡村自治组织成员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乡村治理的普惠性和可及性,才能不断增加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乡村治理要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单一政府管理,将农民放在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上,发挥农民管理自身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由于乡村社会事务庞杂性和政府行政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组织在动员群众参与、维护群众利益、服务群众多元化需求中所具有的优势,要求在乡村治理中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资源共享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有机互动实现不同治理主体间的相互协同,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四)乡村治理要引导社会力量多方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国家战略层面对乡村建设内容由原来的如何摆脱贫困问题转变为如何更好维护农民发展权利,保障和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权利,更需要实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由传统的基层政府主导单一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基层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而激发社会治理的内在活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